日前,復旦大學一份針對自主選拔錄取學生進行的跟蹤調研引起了廣泛關注。調研顯示,通過自主選拔錄取的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平均成績顯著高于直接通過高考錄取的學生。這些學生也表現(xiàn)出了更強的主動學習能力,對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和理想志向也更為明晰。
2003年,我國啟動了以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和彌補高考制度不足為目的的自主招生改革,開始了探索多樣化人才選拔和培養(yǎng)新模式的“破冰之路”。2006年,經教育部批準,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兩所高校又在上海率先進行了“面試說了算,高考作參考”的自主招生新探索——自主選拔錄取改革,并實現(xiàn)了自主招生比例從5%到10%的突破。
盡管在自主招生走過的7年和自主選拔錄取走過的4年中,各種爭議不絕于耳,但不可否認,通過自主招生的探索,“一考定終身”的現(xiàn)狀正在改變,而“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命題更引起了人們廣泛的思考。
成效初顯:自選生素質特長突出
4年中,自主選拔錄取為越來越多學生開辟了新的通道。僅2009年上海交大錄取的學生中,就有6名學生沒有進入一本線,但最終被錄取,原因就在于他們在自主選拔錄取的考核環(huán)節(jié)中表現(xiàn)優(yōu)異。
上海交通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陶正蘇認為,雖然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自主選拔錄取的做法各有不同,雖然坊間對像考百科全書、問“十萬個為什么”一樣的自主選拔錄取面試環(huán)節(jié)仍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這項改革對于選拔和培養(yǎng)“綜合素質更加全面、學科特長更加突出”的優(yōu)秀學生顯然起到了鼓與呼的推動作用。根據復旦大學的調查顯示,2008年,自主選拔面試預錄取的454名上海學生與高考錄取的455名上海學生相比,雖然平均高考成績略低,但第一年的學習成績卻明顯反超,其中自選生的平均績點(GPA)要比直接通過高考錄取的學生高出0.23,而最低績點更是高出0.79。
復旦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丁光宏表示,產生這一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大學的教育與中學的教育相比更強調自主性,而自選生們普遍在學習主動性上表現(xiàn)出了優(yōu)于其他學生的特點。復旦學院4年的連續(xù)跟蹤調研顯示,在談到影響自己學習興趣的主要因素時,51.9%的自選生選擇了理想志向,39.8%選擇了個人興趣,相比直接經過高考進入各專業(yè)院系學習的學生而言,自選生們大多對所學專業(yè)有著更深刻的認識,對自己4年中的學業(yè)及4年后的人生發(fā)展有著較為完善的規(guī)劃。
更意味深長的是,調研還顯示,七成自主選拔錄取學生加入了學生社團,44%的學生擔任了班團干部,大部分輔導員反映,自主選拔錄取的學生在參與學?;顒訒r相對其他學生更積極、更熱情。
難題待解:理念轉變是關鍵
一份由上海市教科院聯(lián)合南京、杭州、寧波、蘇州教育科學研究機構開展的“高等學校自主招生對蘇浙滬高中教育的影響調研”顯示,有57.8%的學生認為高校自主招生使學生的學習壓力和課業(yè)負擔加重了,46.7%的教師表示,“自主招生使自己的教學負擔和工作壓力加大”,而產生這些問題的一個主因是,部分高中調快了教學進度,增加了教學內容,并且開設有針對性的“應試”輔導。
“自主招生的確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社會也需要糾正對自主招生認識的兩個誤區(qū)?!碧照K認為,其一,高校自主招生的本意就在于突破“應試”模式,真實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科特長,所以并不希望學生和中學做“應試”的準備;其二,選擇偏才、怪才也并不是自主招生的主要目的。陶正蘇認為,自主招生的目的在于探索多樣化創(chuàng)新人才的選拔培養(yǎng)之路,“通過選拔方式之變真正帶動人才培養(yǎng)模式之變,這才是自主招生改革的價值所在,而這需要各方理念的轉變?!睋私猓?008年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自主選拔錄取的名額已經擴大到了500名,超過了兩校年錄取上海學生總數(shù)的一半?!爱斣絹碓蕉嗟膶W生關注這一改革時,當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需要學校去鑒定和推薦時,它必將推動中學對教育教學和學生評價方式的改革。”陶正蘇說。
丁光宏建議,如果自主選拔預錄取學生能免于高考,那高校就有可能組織這些預錄取考生先期接受大學預科教育,對數(shù)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還可以提前進入國家拔尖人才培養(yǎng)計劃,“這樣對學生的培養(yǎng)或許更有利”。
破冰前行:改革步伐在加大
據了解,2010年,擁有5%招生自主權的高校將從76所增加到80所,對比2003年的22所,翻了近3倍,而通過自主招生考試跨入大學門檻的考生6年間翻了6番。從2009年起,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第一次將自主選拔錄取的改革推向上海之外的地區(qū),北京大學推行了自主招生的“校長實名推薦制”改革。自主招生“破冰”的步伐正在不斷地加大。
值得關注的是,2009年年底,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5所著名高校首次聯(lián)合啟動了被稱為“五校聯(lián)考”的2010年自主選拔錄取的新探索。
與以往的自主招生改革相比,這項改革的探索意義更大:學生拿著聯(lián)考的成績就能去申請各高校自主招生的面試,一名學生將有可能同時拿到幾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比較之后作出自己的選擇;絕大多數(shù)考生將在本省完成筆試,只需要參加一次考試就有機會獲得不同大學的自主招生資格,降低了考生在多個高校之間來回奔波應試的成本;由于試卷是由五校之外的第三方機構命題,5所高校不參與通用科目的命題、閱卷和考務工作,有助于提高自主招生的公信力。
聯(lián)合招生也好,“校長實名推薦制”也罷,選拔方式越來越多,我們期待著自主招生“破冰之路”越走越寬。
本網站的信息及數(shù)據主要來源于網絡及各院校網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