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基本能力試卷整體上由第I卷的“天、地、人、和”和第II卷的“足跡、融合、思辨、踐行、創(chuàng)新”等九個主題詞建構的九個主題句構成。試卷在九個主題詞的統(tǒng)領之下架構成一個前后緊密銜接、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有機體,顯得大氣而莊重,清新而活潑,命題空間游刃而有余。試卷貼近社會、富有時代性的特色更為顯著。從題目類型和考查知識與能力力度來看,經過前三年的實踐探索,在逐漸走向成熟的命題道路上,今年的試題幾乎每個學科都實現了新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涌現出許多閃光點,呈現出新的氣息。
一、充分體現考試說明的命題要求
2010年基本能力的考試說明在前三年的基礎上做了一些調整與補充,使得命題指導思想更加明確、具體要求更加完善。2010年的試題是對考試說明“五大具體要求”和“九項考核目標”的充分體現與落實。
命題過程中,考點設置始終以應知應會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和課標中必修范圍為命題依據,做到基礎性及導向性。各個學科有機融合,以題組、組合選項或“借殼”命題的形式,做到整合性。有效減少了填空選擇式的題目,使填空、問答題目數量比2009年有所提高,開放性題目數量比去年增加,保證“具有一定程度的開放性”的要求。
對于熱點問題保持不刻意回避、不刻意追逐的態(tài)度。我們的社會千變萬化,幾乎每天都會產生事關國計民生的新聞和話題。作為2010年的基本能力,面對這些鋪天蓋地的問題或“熱點”話題時,較好地保持了“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態(tài)度,將能夠與基本能力命題有關的話題或熱點問題納入思考的空間。命題者著眼于“熱點”問題、生活中的話題與相應學科內在本質的聯(lián)系,將人們關注的問題與要考查的知識與能力有機結合,讓這些“熱點”僅作為背景材料,通過巧妙的設問考查相應科學與人文素養(yǎng),沒有出現直接將熱點問題本身作為死記硬背的考試內容的現象。今年的試卷涉及到2009至2010年的熱點問題有火山爆發(fā)、上海世博會、虎年與虎文化、兩會、渤海海冰、經濟形勢、高速鐵路網等,另外還有近幾年的熱點問題和常規(guī)話題,如節(jié)能環(huán)保、和諧思想與和諧社會、以民為本、健康與安全等。涉及這些問題或話題的時候,更多的是把它們作為試題的背景材料,作為題目的引子,然后尋找適合各自學科的角度,命題教師按照自己的思路“發(fā)自內心”地命題,體現出較強的時代性。
二、形式、風格上的延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
試卷仍采用主題分塊形式,保持清新、靈活、輕松的試卷風格,考查知識與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素材選擇生動活潑、學生喜聞樂見,考點選擇機智、巧妙。
基本能力每年都有大量涉及中外文化的題目,2010年也不例外。由于涉及到古代文化常識,部分試題仍保留了用古文或古典詩詞作為題干或選項的特點,但這種類型的題目數量由去年的11題降為6題。一方面古典詩詞或古文與其他學科考點有機融合,保持了整個試卷古典文化的美感和對考生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的考查,另一方面也使古文閱讀量適當降低。恰到好處地把握了利用古文、詩詞句考查基本能力的度,從而防止出現借基本能力考試考查考生古文、詩詞的理解、分析、鑒賞能力,考查語文的現象。
三、試題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
(一)試題形式的完善與創(chuàng)新
1.探究性題目的創(chuàng)新:多點與亮點的結合,形成“眾星捧月”的特點。多點是指化學(第52題)、生物(第56題)、歷史(第47題)等多個學科分別通過一些題目考查探究的各個側面或環(huán)節(jié),從不同角度和學科背景考查考生的能力。
亮點是指第九大題的研究性學習題目,今年的題目是“防風自動關窗裝置的制作”,圍繞該項目設置的7個小題比較完整地考查了考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試題屬于科技類項目設計的題目,與前幾年的調查研究、實驗探究相比是一次全新的突破,是第一次全面地涉及到項目設計類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在全國范圍來看,是對研究性學習試題的重要貢獻。
2.以題組的形式使多個學科多個考點自然融合。例如第31題“虎文化”主題,融合了文化演變、傳統(tǒng)文化、生物、美術等學科的考點。第35題“十一屆三中全會”主題,融合了政治、區(qū)域經濟地理、經濟發(fā)展等多個考點。第36題“世博會”主題,融合了文化、地理、通用技術、音樂、物理等多個學科。第37題“藝術融合”主題融合了音樂和美術兩個學科的考點等。
3.通過一道考題(素材)的各個選項,融合多個學科的考點。例如第1題,四個選項融合了物理、地理、生物、化學四個學科的考點。第38題,融合了政治、地理、美術三個學科的考點。第50題,融合了物理、化學、生物三個學科的考點。初步統(tǒng)計,全卷有40%以上的題目整合了兩個以上的學科。
(二)各科試題的創(chuàng)新之處
1.科技類項目設計題目首次完美亮相。今年的研究性學習題目首次采用小發(fā)明、小制作的素材,涉及物理、通用技術和研究性學習三個科目。命題素材貼近生活,有較大的實用性;考點設置巧妙,涉及到方案構思、材料和工具的選擇、設計的評價與改進、原理分析等多個方面和多個層次的能力。其中原理分析及評價改進部分涉及力學和電學的物理學知識,考查了考生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通過“工具、被控對象”等考點巧妙引入通用技術學科,考查了考生基本的設計與分析能力。
2.政治題目突出“四個結合”,即政治科目考題與多個學科的有機結合(第9、38題),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在結合(第24、43題),與中學生社會生活的緊密結合(第19、20、31第2題)以及政治科目自身在廣度與深度上的適度結合(第35題),突出了整合性的特色。政治考題通過與不同學科的有機結合,利用其他學科生動有趣的素材,借用其他學科的形式——“外殼”巧妙設置政治選項(第38題),讓學生輕松愉快答題,較好實現了對學生政治知識素養(yǎng)及政治判斷能力的考查目的。
3.體育與健康題目涉及面更廣。體育與健康題目在橫向層面上全面展開,涉及運動參與(第32題第2小題、第41題)、運動技能(第32題第1小題)、身體健康(第22、23題)、心理健康(第28題)、安全教育(第45題兩個小題)、體育文化(第29題)等6個方面,突出對考生健康的生活方式與行為養(yǎng)成、參與與體驗的考查,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內容今年首次涉及。題目能夠較好地引導學校全面開齊開全課程,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養(yǎng)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積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提高,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方面有機統(tǒng)一。
4.通用技術題目融入研究性學習中得到升華。今年的通用技術試題分兩部分,一是四個單獨的小題(第33、36、48、49題),素材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自行車、木椅、水壩等,考查的卯榫結構是我國木工傳統(tǒng)工藝,選材和考點設計十分巧妙;第二部分是融合在第九大主題中的第57(2)、60、61小題,分別考查結構受力、流程與設計、設計基本原則、系統(tǒng)與控制、結構的強度及穩(wěn)定性、材料選擇和工具使用等通用技術的各個方面,涉及內容廣,與研究性學習試題的結合自然流暢、水到渠成。
5.物理題目突出生活與應用。物理題目素材與生活結合緊密并有較強的時代性(與世博會主題結合)。第36題的第4小題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手持式安檢報警器,考查考生應用電磁知識分析實際問題,并能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第5小題,考查學生對運動的相對性的實際應用能力。第42題,雖然知識背景涉及到物理學機械波的傳播問題,但是考生可以拋開物理學科的限制,通過仔細觀察6個連續(xù)圖片,總結排列的規(guī)律便可進行判斷作出回答,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斷能力。這道題目實際上是對已經延續(xù)三年的圖形推理題目的一次創(chuàng)新,素材生動有趣,設問巧妙。另外,物理與研究性學習、通用技術聯(lián)袂命題,開創(chuàng)了嶄新的一頁(見“科技類項目設計題目”分析)。
6.化學題目突出探究能力,關注生活安全與健康。化學試題除了延續(xù)以往貼近生活的特點以外,今年的命題在三個方面有創(chuàng)新,一是將熱點問題作為素材巧妙設問(第10題渤海海冰),二是更加關注日常生活的健康與安全問題(第14、16、17、40題),三是以化學學科作為背景進行實驗探究能力的考查(第52題)。
7.生物題目更顯生活化、趣味性。試題通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常用的農諺、詩句、詞語,常見的動物老虎、螞蟻,以及美麗的蜂鳥作為素材考查了學生的基本生物學素養(yǎng)、環(huán)境保護意識及科學探究的能力??疾榈膬热莅酥参锛に?、新陳代謝、鳥類主要特征、生存競爭、動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影響、植物的繁殖類型、人類對其他生物的認識發(fā)展過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動物的營養(yǎng)級、生物信息傳遞類型、光合作用、微生物發(fā)酵、生物探究活動等十多個考點,涉及植物、動物、微生物、生態(tài)、代謝等多個方面??疾樾问蕉鄻樱械念}目與其他學科考點構成題組或組合選項,靈活而巧妙。
8.音樂題目更加關注音樂與文化,突出基本音樂素養(yǎng)的考查。今年的音樂試題考查考生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能力,注意從日常生活中尋找考查的素材和挖掘考點(第36題第3小題、第37題),并通過中西音樂的融合比較考查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第37題)。即使涉及音樂基礎知識的試題,也偏重于學生的分析、理解、體驗和感受(第54題兩個小題)能力的考查。
9.美術題目突出欣賞與評價能力。今年美術部分涉及美術鑒賞的國畫、油畫、雕塑、民間藝術及色彩基礎知識等方面,與往年相比在審美特征的考查上有較大突破(第6題、37題第2小題、38題),上升到更高能力層級的考查即回答“為什么”,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作品作者、流派、背景知識等回答“是什么”的考查。
10.信息技術題目注重操作與應用層次的考查。今年試題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創(chuàng)新,一是考查范圍更加廣泛,包括信息技術新產品(硬件)的認知能力(第34題)、軟件操作(電子表格和文字處理)能力(第51題)、計算機安全的有關技能和基本常識(第46題)以及在信息技術應用過程中的節(jié)能環(huán)保理念(第26題)等。二是考查內容更貼近課標要求和對考生的能力要求,富有良好的導向性、時代性,體現了技術的綜合性和實用性。
11.地理題目注重自然與人文地理并存。試題考查內容廣泛,涉及地球運動(第1、9題)、地球大氣中能量轉換(第8題)、地球上的水循環(huán)(第53題)、經濟地理(第11題、第36題第1小題)以及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第9題、第35題第2小題)等方面的基本知識。注重運用地理基本知識對生活和自然現象進行分析、解釋的能力(第53題)??键c與歷史(第7題)、政治(第35題2)、生物(第4題)、化學(第10題)體育(第22題)等有機融合。另有部分題目體現了時代性(第10、25題)。
12.歷史題目從現實生活中挖掘傳統(tǒng)文化的素材。歷史試題注重考查考生歷史文化常識的積累(第7、27、47題),注重學科的整合性,與地理、音樂、信息等學科相結合(第2、15、39題)??疾樾问届`活,包括分類題(第15、47題)和通過歌詞(第2題)、古文(第18、27題)、名言(第5題)等引出考點的形式,充分考查了考生傳統(tǒng)文化與歷史、人文知識的理解、分析能力。
總之,經過三年的命題實踐,作為全國高考山東卷特色的考試科目——基本能力測試已經成功地實施了四年,在不斷的嘗試與探索之后,基本能力測試的命題逐漸走向成熟。2010年的試題充分做到了完善與突破、繼承與創(chuàng)新,在輕松愉快的“天、地、人、和”和諧旋律下,踏著前進的足跡實現了新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
上一篇文章:山東:2010年高考地理試題評析
本網站的信息及數據主要來源于網絡及各院校網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